“食物银行”让余量食物“物尽其用” 5年来抢救食物近600万吨 累计价值3000多万元
在绿洲食物银行内,货架上的一些食品会被标注上到期日期,提醒来领取的人员在保质期内食用。
作为国内首家“食物银行”,成长于浦东的绿洲食物银行搭建起食物浪费和食物不足之间的桥梁,既减少由食物浪费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为低收入弱势家庭提供食物补充。
“这些果干每人免费领取2包,大家可以过来领。”8月23日中午,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食堂里,上海农之梦青年公益服务社的志愿者正向前来就餐的外来务工人员分发来自上海绿洲食物银行提供的蔓越莓果干。“这次绿洲食物银行给了200箱果干,我们在金桥、航头、徐汇区设了3个点,可以发给4000人。”农之梦青年公益服务社负责人李经中表示。
这家专门为来沪务工人员提供专业支持的公益组织,今年疫情期间和上海绿洲食物银行进行了对接,从为疫情期间外来务工者解决日常所需开始,至今已经合作了3次,向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建档立卡贫困户转移上海就业人员、湖北来沪人员等分发了数千份各类食物。而这些食物,都是绿洲食物银行筹集而得的“生产过剩”食品。
一边是企业生产过剩的食物,一边是因各种原因出现的食物需求,在食物浪费较严重的当下,如何对接两者的需求?浦东作出了尝试。作为国内首家“食物银行”,5年多来,成长于浦东的绿洲食物银行,通过向生产和流通渠道募集回收即将被浪费的食物,搭建起食物浪费和食物不足之间的桥梁,既减少由食物浪费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为低收入弱势家庭提供食物补充。
把多余的食品给需要的人
“食物银行”起源于美国,世界上第一家“食物银行”——美国亚利桑那州圣玛丽食品银行联盟建于1967年。“食物银行”产生的目的,就是将“多余”的食物收集起来,再分发给有需要的人,一面减少食物浪费,一面为困境中的个人提供必要援助。几十年来,全球“食物银行”已遍及32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为794个“食物银行”,并形成了全球“食物银行”网络这一国际联盟组织,对各地实践给予指导和支持。2018年,绿洲食物银行成为全球“食物银行”网络内地唯一会员机构。
“‘食物银行’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但在国内还是摸索阶段,我们希望把过剩的食物‘拯救’出来,送到需要的人手中。”2015年,李冰在浦东塘桥公益服务园开始了“食物银行”的探索,“我以前是学生态学的,从学生时代就加入了一些环保社团工作,偶然的机会了解到食物浪费会导致环境污染,后来又知道有‘食物银行’,它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又能解决食物浪费问题,于是开始投入到这个项目中来。”
通过几年的运作,绿洲食物银行目前在浦东设有25个食物循环点,通过和超市、食品工厂、爱心合作企业等合作,从生产和流通领域募集余量食物,通过社区(街道和居委会)以及各类慈善组织等发放给有食物需求的不同困难程度的群体,搭建起食物浪费和食物不足之间的桥梁,减少由食物浪费带来的环境问题。
奥乐齐超市是绿洲食物银行的捐赠企业之一,这家德国超市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就开始构想践行品牌在本地的社会责任,并将目光聚焦到了食品浪费领域。2018年9月,奥乐齐中国正式与绿洲食物银行展开合作,整理出临近保质期的食品,捐赠给绿洲食物银行,给予困难家庭帮助。至今,奥乐齐中国与绿洲食物银行已经携手完成了数十次的捐赠,品类包括米、面、粮油、零食、饮品等多种生活用品。绿洲食物银行通过其网络,匹配合适的受益方,捐赠物资分别被送到了低保户、工地等。
2019年8月起,奥乐齐中国将门店每日停止销售但质量依旧良好的水果、蔬菜固定捐赠给绿洲食物银行。目前,奥乐齐中国现有的7家门店,分别对应5家社区物资发放点和2家老人食堂。“我们每天所有蔬菜水果都有销售期限,它其实也不是保质期,是我们的销售期限,每次到销售期限截止的当天,我们全部都会把它下架。通过和绿洲食物银行合作,我们每一天晚上会把下架的产品保留到第二天一早,食物银行的员工、志愿者会把食物领走,给到附近需要的人群。”奥乐齐超市上海区域经理梁永芳说。
一周四天,每天早上7点左右,塘桥街道社区志愿者郜启鑫都会来到绿洲食物银行塘桥街道发放点,整理当天从奥乐齐超市接受的蔬果。7点半开始,老郜会向前来领取食物的低收入(人群)等社区困难家庭进行发放,每户家庭领取到1-2份,如果还有剩余,老郜和志愿者会继续发放给街道环卫工人,再有剩余,他们会给到周边居委,发放给有需要的社区居民。“这些食物虽然下架了,但都挺好的,处理掉其实很可惜,一年多做下来,来领食物的人都很开心,他们感受到了温暖,又能解决食物浪费问题,希望有更多超市或者企业可以加入进来。”老郜说。
从去年开始,环卫工人郑有英和同事在午休时间都会来到发放点领取免费食物,“基本上都是蔬菜、水果,都还挺新鲜的。”对于分发的食物,郑有英和同事们都挺满意,“虽然每次就1-2份,但能省一点是一点,我当天就可以少买一个菜了。”
探索更多食物循环方式
“食物银行”的存在形式不仅是社区免费领取点,李冰和团队还推出了“分享冰箱”“最美食物包”两个项目。
在塘桥食物银行发放点内,还摆放着一台分享冰箱,类似自助售货机,放的都是小批量临近保质期的食品。需要领取的人,只要扫描身份证,按下相对应的数字键,就能拿到一份食品,一张有效身份证一天只能领取一次。
放上身份证,点下食物所在的柜号,沈阿姨很熟练地一番操作就拿到了一包小糖果,打算待会儿回家拿给孙子吃,“我就住旁边小区,之前看到有人来领取,觉得挺好的,所以也经常过来。”虽然是一包小小的糖果,而且临近保质期,但沈阿姨觉得吃掉就算是“物尽其用”了。除了“分享冰箱”,绿洲食物银行还会定期给一些困难家庭上门赠送“最美食物包”,一份食物包价值120元左右,包含大米、油、挂面、五谷杂粮、零食等,其中很多食品都是企业捐赠的。
目前,与绿洲食物银行签订捐赠协议的企业已有202家,遍布全国各地。2015年以来,绿洲食物银行抢救食物近600万吨,累计价值3000多万元,援助人次76万余,受助机构248家。李冰认为,这些数字折射的是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前不久,受疫情影响,一家企业有4000箱薯片滞销,眼看就要过保质期了。这时他们找到了我们,希望能将这些食品捐给全社会。最后,我们在上海地区发放了1600箱。”李冰说,“通过运作,大家感受到食物银行带来的好处,给予很多支持,比如街道给了资金支持,企业也有一定捐助。”
部分公益组织也和绿洲食物银行开展了合作,和绿洲食物银行上下楼的上海农之梦青年公益服务社就是其中之一。李经中说:“今年疫情对外来务工群体的冲击比较大,3月份,我们和绿洲食物银行开展了合作,提供的食品大概分两类,一个是休闲类的食品,另外一类是主食,比如面包、饼干、方便面等,主食每天发放给30人左右,可以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有一点帮助。”
这里的食品都有安全保障
如何保障食品安全,绿洲食物银行也有考虑。“我们严格按照国家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接收、储存食物,比如奥乐齐,我们目前只接受他们的水果蔬菜,因为可以从外观上就能辨别好还是不好,肉类、蛋糕类的食品就没法保证。”李冰说,为了保证食品安全,绿洲食物银行与食品捐赠方签订协议,要求提供营业执照和相关食品许可,食品进出库也会进行严格的筛选、分类、质量检验等,临近保质期的食品会先行发放,同时做好告知工作,提醒前来领取的人员务必在保质期内食用。绿洲食物银行还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起了食品信息数据库,确保每一份进入循环利用网络的食品都安全可靠。
随着项目的推进,李冰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最近计划做一个‘移动的食物银行’,通过打造自己的运输车,对远的点位,可以定期带着食物送货上门。还可以探索新的发放时间点,比如晚上10点到12点,可以把当天过剩的食物直接在夜间进行发放。”
作为节约粮食的一种探索,浦东相关部门也一直关注着绿洲食物银行的发展。“作为单个的社会组织,整合的资源有限,抗风险能力也不强,我们从去年就积极对接,希望形成良性循环,完善这个项目。”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文明创建处处长卢霞表示,浦东下一步将依托“家门口”服务站点,布局更多“食物银行”的食物循环点,也将积极整合更多浦东的商家、企业等,让更多余量食物能够“物尽其用”,减少浪费,还计划发动全区的青少年自愿到绿洲食物银行的活动点参观打卡,切身感受食物的绿色循环之旅,让更多人树立拒绝浪费的理念。
环卫工人在绿洲食物银行前排队免费领取食物。